定心恰恰(Chat^2) ep7: 自信、自尊、自我疼惜,傻傻分不清?為什麼高自尊、高自信其實不一定有用?
定心恰恰(Chat^2) ep7: 自信、自尊、自我疼惜,傻傻分不清?為什麼高自尊、高自信其實不一定有用?

你覺得自己是個有自信的人嗎?你覺得自己自尊心的狀態如何?你覺得你的自我覺察能力如何?你對自己慈悲、寬容、同理嗎?
這些關鍵字:自信、自尊、自我覺察、自我疼惜。現在常常被提到,但我們清楚他們之間的差別嗎?到底有什麼不同?今天我們就從他們的定義和差別、優點和缺點來了解一下,為什麼比起自信和自尊,我們更需要培養自我覺察和自我疼惜的能力。
內容提要:
自信 (Self-confidence)
相信自己、一種自己有能力面對人生挑戰的信念,並且願意採取相應的行動。自信的人對於自身的「能力」有符合現實的理解和信任,也對此有合理的安全感。如果對於自己能力的理解超乎現實或過於誇大,就有可能比較偏近自戀而非自信。
自尊 (Self-esteem)
一個人對於自我價值的評估和感受,或者是一個人有多麼看重、認可、欣賞、評價、喜歡自己。
自覺 或「自我覺察」(Self-awareness)
可以用兩個面向來看待。主觀的自覺,是自己清楚認知到對自我和外在人事物的感受。客觀的自覺,則是能夠同時跳脫出自我,像是旁觀者一樣認識到自己「正在想某個想法、正在吃某個食物、正在感受到某種情緒」的覺察能力,並且可以邊主觀經歷、邊客觀看見自己在人格特質、情緒、與人關係等等各種面向的狀態。
「自我疼惜」或「自我悲憫」(Self-compassion)
這個概念其實是美國心理學家Kristen Neff在十多年前從佛學許多面向(例如:四無量心「慈悲喜捨」)所重新研究整合的定義。
自我疼惜包含三個面向:
- 對自己仁慈(Self-kindness):對自己仁慈代表關懷和理解自己,而不是嚴厲的批判或評斷自己。
- 對人類共通處境的認知與理解 (Sense of common humanity): 人不是孤立的,因為我們跟所有其他人一樣,都會失敗、犯錯或感到自己不夠好。理解到生而為人,我本來就不完美,跟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一樣。相對的,如果我們卡在「為什麼是我?我最不好、我最可憐、我最失敗、別人都不可能像我這樣慘」這種自己「最」如何的感受裡,看不到其實我們跟其他人活著的狀態和處境其實是共通的、普世的,那就會感到非常「孤立」。
- 正念(Mindfulness):對當下正在經歷的經驗感受,有清楚且平衡的覺察,所以對於負面的、痛苦的、不好的感受,既能清楚看見不忽略它、也不會持續反芻這些感受、或持續在裡面打轉。(延伸閱讀:關於正念的五個簡單問答)
這幾個概念,其實是在用不同的方式,描述自己跟自己的關係。
相較之下,「自我疼惜」是個跟自己關係更好、更平衡的狀態。我們每個人都不可能在方方面面「高於平均」。在自我疼惜裡,我們是去練習很持平的、很平衡、很全面的看待自己的優點和缺點、成功和失敗、正面和負面感受,或者是外在的評價、自我的評價和生活中的各種起伏和狀態,並且對於自己有份疼惜、寬容、和理解。
傷心就是傷心、痛苦就是痛苦、失敗就是失敗,是人都會。
就像是最近剛播畢的韓劇「雖然是精神病但沒關係」的英文片名「It’s ok to not be ok.」,即使感到自己不ok,也ok啊!
完整內容請收聽音頻!
如果想要持續聽到更多內容,或者是了解更多我們分享的資訊,可以持續關注我們的消息:
- 抖內贊助,支持我持續帶給你有趣的內容: https://p.ecpay.com.tw/826418D
- 網誌:www.kardiacollege.com/blog
- 訂閱電子報:https://mailchi.mp/4bdea336001c/kardiacollege
- 臉書/google搜尋:方定心 (facebook.com/kardiafang)
- 聽眾私訊提問,或預約20分鐘免費心理諮詢Line: @252mafhx
- 合作、提問來信:kardiafang@gmail.com
參考資料:
Neff, K. D. (2011). Self-Compassion, self-esteem, and well-being. Social and Personality Psychology Compass, 5(1), 1–12. https://doi.org/10.1111/j.1751-9004.2010.00330.x
Neff, K. D., & Vonk, R. (2009). Self-compassion versus global self-esteem: Two different ways of relating to oneself. Journal of Personality, 77(1), 23–50. https://doi.org/10.1111/j.1467-6494.2008.00537.x
Persinger, J. (2012). An alternative to self-esteem: Fostering self-compassion in youth. Communique, 40(5), 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