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底前看了「神力女超人1984(WW84)」和「靈魂急轉彎 (Soul)」,兩部完全不同的片型,兩則寓言故事。
記性差、忘東忘西、丟三落四,有救嗎?
如果每個人都可以在大腦植入一個連上無線網路的晶片,記錄你所見、所聞、所感、所知,儲存所有的記憶,你會覺得方便還是覺得恐懼呢?你願意選擇植入這樣的晶片嗎?如果晶片中的記憶集中在雲端管理,有可能被駭客竊取,你還願意植入嗎?
這一集定心恰恰邀請到成功大學心理學系副教授林君昱老師。君昱老師是美國亞利桑那大學心理學博士,他在成大帶領一個學習與記憶研究室,以「人類記憶」的運作歷程作為主要研究重點,透過行為實驗、功能性磁振造影(fMRI)及其他技術,試圖更了解與人類記憶相關的問題,像是記憶的在神經系統的運作機制、每個不同的人記憶力的個別差異、如何增進記憶能力、或者是挽救失智症等等。相關的研究也與人工智慧、深度學習的開發高度相關。
科學家從研究大腦和神經科學中了解記憶,可以延伸出許多科技與健康應用幫助我們解決生活中因記憶力不好而引發的問題。但凡事都有兩面,增強改善記憶的應用與想像,也牽涉到倫理相關的議題,在這一集,林君昱老師用影視作品和其他生活中的例子,帶領大家了解這個領域目前的發現與思考,也提供實用的小撇步,讓大家可以試著應用這些方法和策略,輔助記憶,防堵健忘問題。
本集繼續邀請台大外文系的趙恬儀教授談動漫心療議題。
老師有機會傾聽同學心事、談心的時候,其實某些想法和做法是受到《銀魂》和這部作品的番外輕小說《三年Z組銀八先生》的啟發。
如果還能夠找到一點好笑的事、或者想到生命中還沒經歷過、還沒看過的有趣人事物、或者是文學、藝術、電影作品,是不是會多了一點走下去的動力呢?
聽聽看恬儀老師來分享,故事中,銀八老師如何挽回想結束生命的學生呢?不一定是漫畫,但是有沒有我們喜歡的人事物、可以支持我們走下去呢?
最推薦的管道是利用Apple Podcast訂閱。請直接按下方圖示,或者是掃瞄QR Code都可以直接找到節目。
喜歡節目的話,別忘了幫忙按個評分,留言評論讓我知道你的感想、建議或者是打氣支持喔!
本次邀請到的來賓是我眼中的氣質美女老師,台大外文系的趙恬儀教授。
恬儀老師目前除了任教於台大外文系,也同時擔任台大外語教學暨資源中心主任。
我問她願不願意分享一下她感受、觀察到的大學生心理疑難雜症、怎麼解?結果她選了一個好精彩的題目,想來談談是不是只有積極正向快樂,才是好棒棒呢?我們要如何接住破碎的心與崩潰的靈魂?今天恬儀老師會從非常貼近年輕人的日本動漫輕小說「和諧」談起,跟我們輕鬆聊聊她的經驗和想法。
最近全球疫情又升溫了,很感恩的是台灣的環境相對的安全,但同時間全球的人們都一起繼續面臨著未知。
或許這個時候特別適合開始練習正念,除了幫助自己更平靜的面對各種不可測的變化、也可以讓情緒更加穩定。又或許,如果我們想像這個世界上所有人的情緒都會發出振波、相互影響,那麼我們越是練習穩定自己,就越是為世界和所有其他的人們這個整體,發出一份安定平靜的能量。畢竟世界上多一個人感到平靜,就多安定了那麼一些些,照顧自己,也可以說是盡自己的能力為世界做出一點貢獻呢。
雖然現在已經有很多地方、很多老師都在教導正念,但多推廣這個無宗教色彩、好學好用的自助方法,仍然可以繼續幫助更多還不知道、尚未體驗過的人,讓自己更平靜、更安定。
今天我們就用最簡單的方式介紹練習正念(本文所談的是刻意靜靜坐或躺下來的練習)的基礎重點吧!
國中、高中到大學的求學階段,有些人被升學壓得喘不過氣,或許也會碰上家庭裡的狀況很苦惱、友情/愛情的迷惘、探索瞭解性與性向、甚至有些人會與上造成創傷、厭世的事件和情境。
台灣版的「春醒(Spring Awakening)」這齣音樂劇正是用虛構的方式將高中青少年可能會遇上的挑戰刻化成一幅群像、從大人的視角帶著同理與理解,回望青春時或許有過的一些難。
本集邀請到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表演藝術研究所副教授梁文菁老師,跟我們聊聊這齣戲。
在台灣,基於民主和自由的精神,我們常討論到對不同族群的尊重。
隨著母語教育的推廣、同性婚姻合法、以及各種對於原住民、新住民、或不同祖籍、母語組群的尊重和理解,我們都還在共同學習著如何尊重人們的各種不同。
多元性和包容性(diversity & inclusion)是一個全世界正同時面對的議題。目前許多與我們生活息息相關的重大議題例如男女同工同酬、性別多元性、種族之間衝突的化解、種族歧視、身心疾病污名化問題等等,都與多元化和包容性息息相關。
多元化和包容性的到底是什麼呢?身為在倫敦工作了好幾年的心理治療師,我想從自己的工作經驗裡面分享我的看見,或許能夠對於我們持續覺察自己的偏見、持續練習看見多元性和包容,有一些小小幫助。
沒有死亡就沒有阿飄~ 鬼月到了,來聊聊活著著人面對死亡和失落的感受。
如果哀傷有個期限,那會是多久呢?
對每個人來說,或許需要不同長度的時間。
英國19世紀的桂冠詩人(Poet Laureate)但尼生Alfred Tennyson, 1st Baron Tennyson,1809年8月6日-1892年10月6日)用了十七年,哀悼他22歲突然早逝的好友亞瑟,期間陸續寫成了133首詩作集結而成的「哀悼集 (In Memorium)」。
這一集我們邀請到李康莉老師來跟我們聊聊但尼生人生的起伏經歷、他的人生故事、他如何用詩作來深度的紀錄、表達、探索哀悼的過程,順便聊聊著名的「哀傷五階段」
©2020-2021 心東西有限公司 All rights reserved.